2021金曲獎特別貢獻獎:羅大佑 溫故知新認識臺灣流行音樂教父

第32屆臺灣金曲獎頒了特別貢獻獎給羅大佑,我覺得是遲了一點。

出道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羅大佑,有臺灣流行音樂教父之稱,但對於年輕一代而言卻是知之甚少。

我想,若不是因為羅大佑最近常與新時代音樂人cross over ,恐怕也沒多少個90後或00後理解,為什麽這個人會被尊稱為臺灣流行音樂教父。

羅大佑現年66歲(在小朋友眼中,當然已經是一個老人),1982年4月21日推出的第一張個人專輯——《之乎者也》,是臺灣流行音樂百大之首,至今無人能及。算一算,這張專輯已經有39年歷史,至今仍是臺灣最具標誌性的作品。

圖片取之網絡

過去39年以來,臺灣流行音樂經歷了無數次的蛻變,不但百花齊放,而且百烏齊鳴;然而至今為止,仍沒有一張專輯的創造性可以超越《之乎者也》。

事實上《之乎者也》並不是羅大佑最好的作品,論藝術成就,顯然不比一年後推出的《未來的主人翁》出色,但若論開創性,《之乎者也》毫無疑問是臺灣第一。這張經典作收錄的10首歌,首首擲地有聲,確立了臺灣流行音樂日後的發展藍圖。

 

 

《之乎者也》里的第一首歌〈鹿港小鎮〉,是臺灣實體發行的第一首搖滾樂,在大部分人都只認為校園民謠才是王道的時代,羅大佑此舉,在當年的臺灣樂壇,帶來了巨大的震憾。

而在當歌手之前,其實羅大佑早已涉獵音樂創作,其中一首〈戀曲1980〉早已因為張艾嘉演唱而廣為人知;但張艾嘉演繹的版本,畢竟是民謠作品,羅大佑自己後來用R&B風格重新演繹這首歌,註入了新的生命。

可以這麽說,〈戀曲1980〉是臺灣最早期出現的R&B作品,到今天為止,這首只用了30分鐘創作出來的情歌,仍然是臺灣流行音樂含金量最高的情歌之一。

 

臺灣人第一次聽到的雷鬼音樂,也是由羅大佑開始,這張專輯裏主打歌〈之乎者也〉便是。

第一首藍調〈將進酒〉也是由羅大佑而來,連文學作品的“流行化”,也是由羅大佑開始,鄭愁予與余光中這兩位詩人的作品就是因為〈錯誤〉與〈鄉愁四韻〉而更為普及化。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首歌帶出的古典風搖滾,在臺灣也是首開先河。

當然,羅大佑的叛逆形象,也在八十年代相對於現在較為保守的社會,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之乎者也〉開啟了抗議歌曲的序曲,這張專輯的封面,羅大佑戴著墨鏡,全身黑衣,大有仿效或向美國著名抗議歌手Bob Dylan致敬之意。

在他後來推出的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這種擺明向權威體制挑戰的風格,更發揮得淋漓盡致。

羅大佑的《之乎者也》之所以是臺灣經典第一,是因為他的音樂創作風格新穎,直接剪斷了臺灣流行音樂與民謠的臍帶,把新的音樂風格引進臺灣,初步奠定他日後成為音樂教父的基石。

但我想,真正讓他成為音樂教父的因素,是其無出其右的填詞能力。羅大佑填詞的功力實屬樂壇罕見;是他把臺灣流行音樂的歌詞創作,引向一個新的裏程碑,〈之乎者也〉與〈鹿港小鎮〉的出現,除了讓人耳目一新,也進而啟發臺灣音樂人對歌詞創作的要求更為嚴謹。

羅大佑的歌詞,雖然仍沿襲傳統上的押韻模式,但註入了更多的人文關懷與社會批判,就連情歌,出來的效果也與時代格局息息相關,絕不能單純的只當做一首情歌來看待,除了不落俗套,立場也極為鮮明。

圖片取之網絡

他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的出現,更深度化、也廣度化了臺灣流行音樂的創作格局。

如果寫歌詞也有歷史,那必須提到的是,臺灣,乃至於中文歌詞最出色的歌詞——〈未來的主人翁〉與〈現象七十二變〉,都收在《未來的主人翁》這張專輯裏,到了今天,恐怕還沒有人敢自誇歌詞寫得比羅大佑好。

我們隨便摘錄,便可略知一二。比如〈現象七十二變〉:

眼看著高樓蓋得越來越高,
我們的人情味卻越來越薄。
朋友之間越來越有禮貌,
只因為大家見面越來越少。
蘋果價錢賣得沒以前高,
或許現在味道變得不好。
就像彩色的電視變得更佳花俏,
能辨別黑白的人越來越少……

還有的是〈未來的人主翁〉:

別以為我們的孩子們太小他們什麽都不懂,
我聽到無言的抗議在他們悄悄的睡夢中,
我們不要一個被科學遊戲汙染的天空,
我們不要被你們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這兩首歌詞整整有30多年的歷史,但今天讀來,仍是那麽的鏗鏘有力,言之有理,讓人不得不折服於羅大佑的創作格局。

 

《未來的主人翁》延續了《之乎者也》的搖滾創作精神,但很明顯的,那時的羅大佑,已經開始把創作重心放在通往經典的經營上。

他的創作內容,已然跳脫社會的批判與關註,而是繼續推陳出新,不僅音樂風格求變,在歌詞的創作上,也強烈轉向更濃厚的政治批判,在第三張專輯《家》裏的〈超級市民〉埋下伏筆之後,接下來便直奔批判味道更為濃烈的《愛人同誌》了。

可以這麽說,《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與《家》是羅大佑的“臺灣三部曲”,他透過這三部曲宣泄新音樂時代的來臨,野心已不留在寶島,《愛人同志》(個人認為這是羅大佑最成熟的作品)把這種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無論是作曲、填詞、編曲、概念各方面,都已臻顛峰,堪稱臺灣搖滾樂最成熟的一張作品。

八十年代末期與李壽全等人完成《明天會更好》之後,踏入九十年代初期,羅大佑與滾石唱片入駐香港,創辦了名噪一時的“音樂工廠”,從此開啟了羅大佑的“教父時代”,香港樂壇也因此掀起了轟動一時的“文化大革命”。

其實,羅大佑夠不夠資格稱為流行音樂教父,也不是沒有人質疑過的。

當年初出茅盧的黃舒駿,便聲稱自己的作品並不遜於羅大佑;也有論者認為,若要說貢獻,李宗盛可也不低於羅大佑,後者雖然出的個人專輯不多,但制作的“天碟”,可一點都不比羅大佑少。

但筆者認為,李宗盛固然有其江湖地位,也不遜於羅大佑,但若論影響力,恐怕還有一點距離。

1985年之前,羅大佑完成了《之乎者也》(1982)、《未來的主人翁》(1983)與《家》(1984)臺灣黑色三部曲,他以一人之力,把整個臺灣的創作風氣,從民歌的青春情愛帶向了入世的家國情懷。

圖片取之網絡

但更大的影響力,在他離開臺灣,遠赴美國潛沈兩年之後推出的《愛人同志》(1988),這張氣勢磅礴的作品,無論是編曲、演譯或概念,都是圓融成熟之作,這張專輯很好的為解嚴之後,動蕩不安的臺灣下了一個最好的註腳,也是個人認為,是他創作生涯中的顛峰之作。

《愛人同志》實實在在地奠定了羅大佑的教父地位,但真正讓人見識到他厲害的地方,卻是他到香港與滾石創立的“音樂工廠”。

如果沒有羅大佑,香港人唯一擺得出來的主題曲,可能只有羅文的〈獅子山下〉,但羅大佑在香港插旗之後,帶給了九七回歸之前最重要的一張作品《皇後大道東》,也創造了一首到目前為止仍在傳唱不輟的 〈東方之珠〉。

〈東方之珠〉的成功,說明了羅大佑洞察時代變化的能力, 也激發了香港更多的本土音樂創作,作詞人林夕自此也因為〈皇后大道東〉,踏上了日後的詞神之路。

可以這麽說,九十年代香港四大天王張學友、劉德華、黎明與郭富城當道,只讓香港樂壇變得更加熱鬧,但本質上,與譚詠麟張國榮等人咤咤風雲的八十年代無異,是羅大佑與音樂工廠,讓香港樂壇變得更有素質,掀起創作風潮,堪稱香港樂壇的創作盛世。

圖片取之網絡

今天回頭看,羅大佑如何影響樂壇,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是臺灣解嚴之前的黑色時期、臺灣1987年解嚴後到中國六四事件的時期以及香港九七回歸前後三個時期。

羅大佑在三個不同的時期,都恰如其分的勾勒出當代的脈膊,留下重要的記錄,即便是回歸臺灣之後,他仍交出了《美麗島》這張最能反映陳水扁上臺(2000年)之後臺灣社會現象的作品。

〈鹿港小鎮〉、〈亞細亞的孤兒〉、〈穿過你的黑發的我的手〉、〈愛人同志〉、〈是否〉、〈光陰的故事〉、〈皇后大道東〉、〈青春舞曲〉、〈美麗島〉⋯⋯無論是針砭時弊的搖滾樂、還是柔腸似水的抒情經典,一首首詞曲俱佳的創作,讓羅大佑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的領路人,成為毋庸置喙的教父,在“臺灣流行音樂百佳專輯”的首份名單裏,他是唯一有兩張專輯入圍前十的歌手。

羅大佑曾經說過,北京是他音樂之旅的終點,從臺灣到香港,再從香港到北京,這算是他的另一個起點。近年來,他積極參與中國音樂活動,然而影響力已大不如昔,只能在一些選秀節目配合劇情演出,少有佳作出現了。自2004年的《美麗島》後,已經13年沒有發表過正式個人專輯的羅大佑,帶著《家iii》回到臺灣,看起來已沒有過去那麼架勢。

然而,我覺得羅大佑雖已不能像當今的周傑倫或五月天那樣,影響這個世代,但必須說的是:羅大佑看起來已被時代拋棄,但無論是音樂、文本與制作,他的實力,卻一點都沒有變弱。

(版權聲明 本文乃《訪問網》授權分享之原創內容,若轉載或引述,請註明出處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