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音樂人交流分享 台灣音樂「新南向」的機會與挑戰

(圖片取自「城市巨響音樂節」官方臉書專頁)

台灣流行音樂90年代在東南亞風靡一時,甚至帶動了星馬一帶的中文音樂人赴台發展的風氣。但30年後的今天,在印尼、泰國等地,民間不少人對台灣音樂的印象,卻還停留在F4《流星花園》主題曲。雖然近年來,台灣音樂人、特別是獨立樂團到星馬一帶演出的次數有所增加;但在韓流、C-Pop崛起的同時,台灣音樂卻始終沒有再像30年前那般,於東南亞地區形成另一股風潮。

究竟,台灣音樂該如何打破語言與文化的藩籬,再度闖入東南亞市場?前方又有哪些危機與轉機?為了解開這些疑惑,「台灣東協造音行動」5月底舉辦線上研討會,邀請東南亞各國與台灣的業界人士,分享彼此音樂市場的走勢。

這場國際英文線上研討會是由大馬知名商業電臺BFM89.90主持人Ali Johan主持,六名講者分別是台灣藝文旅遊組織 「Atrip」創辦人黃俊豪、泰國獨立音樂頻道Fungjai創辦人Py、菲律賓音樂媒體The Rest Is Noise創辦人MC Galang、來自新加坡音樂學會SGMUSO的David Siow、馬來西亞音樂人Fikri Fadzil,以及印尼音樂經紀公司SRM負責人Satria Ramadhan。

(已連續舉辦兩屆的城市巨響音樂節是首個台灣和大馬音樂廠牌聯辦的音樂節。)

進軍東南亞第一步:交朋友

一談到開拓海外市場,來自泰國的Py就開門見山點出,透過各種國際論壇及音樂節「交朋友」、擴大人際網絡,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他指出,社交媒體與音樂串流平臺,如Spotify、Souncloud等,讓音樂人可以輕易與他國志同道合的創作者交朋友。

「我們可以到他們的國家拜訪他們,到那裡去演出,你邀請他們,或他們邀請你,這一切都可以從友誼開始建立。」

新加坡音樂製作人David Siow 則以當地創作歌手Gentle Bones與美籍華裔女聲Karencici(林愷倫)日前隔空合作,推出中文單曲《一天加點愛》為例,說明結識新朋友後,如何進一步互助,進入新市場。

「要進入另一個市場,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跟當地音樂人合作。Gentle bones和Karencici一起推出單曲後,可以『偷取』對方的粉絲或聽眾,這是向新市場自我介紹的好方法,也可以在宣傳方面合作。」

有趣的是,菲律賓媒體人MC Galang及其所創辦的線上音樂媒體The Rest is Noise,就是在2018年參與臺南「貴人散步音樂節」與多名臺灣音樂人搭上線,更因此邀請了Manic Sheep等台灣樂團到菲律賓演出,並為推廣東南亞音樂及文化的藝文團體「WWWWWtapes烏太波寺」撰寫報導。

「在那之前,我對台灣音樂並不了解,可能只認識大象體操。」

「參加貴人散步音樂節後,我深入了解台灣音樂場景,不只看到音樂人的表演,也在演出後的派對上,結識了不同的音樂產業人士。」

「我想,重點是你必須保持聯繫,不能讓事情停在那裡。對我們來說,報導這些撐起音樂產業的幕後推手很重要。音樂場景不單只是音樂人,還要有音樂廠牌、製作人等,才能帶動整個產業蓬勃發展。」

因此,她鼓勵有意南向發展的台灣音樂人,抓緊參與國際論壇及音樂節的機會,「你必須讓自己曝光,如果只是上傳作品,沒有宣傳平臺,聽眾和業界人士可能沒辦法找到你。」音樂節是各國樂迷交友的好地方。

善用抖音,IG,臉書……各國社交媒介主場各不同

(圖片取自「城市巨響音樂節」官方臉書專頁)

網絡時代下,音樂人若要闖蕩國外市場,必須用心經營社交媒體,與潛在聽眾交流,更容易讓業界人士發掘。根據多名講者的分享,東南亞各國民眾慣用的社媒平臺也有所不同。

在雅加達經營經紀公司SRM,同時開設唱片行的Satria Ramadhan就提到,印尼民間火紅的社交軟體非Instagram及抖音莫屬,民眾也習慣從這些平臺上發掘新的音樂。

因此,要打入印尼圈子,有個好看的Instagram賬戶相當重要;另外,比起上媒體宣傳或單純巡演,Satria建議音樂人,多用抖音作為宣傳平臺。

至於菲律賓,根據MC Galang,當地民眾還是更熱衷使用臉書。她也提醒有意往外走的音樂人,持續更新社媒賬戶。

「我們收到音樂人自我介紹的新聞資料袋時,會到他們的社交媒體賬戶看看,有時候卻看到那些賬戶的最後貼文是3年前。」

「我經常從樂迷或產業人士的社交媒體貼文中遇見好作品,其實這種口碑非常重要。」

(圖片取自「城市巨響音樂節」官方臉書專頁)

主動出擊是王道:接洽合適的音樂平臺、媒體與聽眾

此外,音樂人在進攻海外市場前做好功課,研究當地音樂趨勢、觀眾喜好,找到樂於報導國外獨立音樂人、或特定音樂類型的媒體,可讓進軍海外的計劃事半功倍,接觸對的觀眾。

近年促成多場台灣與東南亞音樂人交流的黃俊豪(John Huang)認為,台灣樂團可以先從不同國家的音樂平臺著手。

「比如泰國就有『Fungjai』,有點像台灣獨立音樂平臺『Street Voice街聲』,你可以聯繫他們,請他們協助推廣你的作品。他們了解泰國音樂市場,知道要把你的作品放在哪些欄目裡。」

他續說,不同地區聽眾的聆聽習慣也不一樣,如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面對塞車問題,人們常在車上聽電臺,「那要進入菲律賓市場,你可能得聯繫當地電臺,看他們可否合作播放你的作品。」

「我有個訣竅是,學一些當地語言,了解在地有趣的生活脈絡,比如555是泰文的哈哈哈,才能從中建立連結。如果你只是去那裡說,嗨,我是來自台灣的音樂人,沒人會在乎。你必須先交朋友。」

身為媒體人的MC則分享道,The Rest Is Noise已與菲律賓電臺JAM88.30合作好幾年,「他們非常樂於報導獨立音樂,對各類好作品都抱持非常開放的態度。」

「HipHopDX Asia也非常歡迎嘻哈或R&B音樂人前來接洽。這兩個月,我們在社交媒體報道了一些台灣音樂人,希望網站完成後,能認識及報導更多台灣及亞洲的音樂人。」

Py補充,泰國的HeadBangkok及香港的Unite Asia都主力介紹重金屬音樂,「如果你是金屬樂團,比起寄音樂給Fungjai,接洽HeadBangkok能得到的反應必會非常不同。」


茄子蛋和老王樂隊來馬巡演獲得不俗反應。(圖片取自《動態度》官方臉書專頁)

巡演無需一次跑遍多國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前,台灣獨立樂團近五年來常到星馬一帶演出。其中,老王樂隊、茄子蛋、大象體操、落日飛車等就曾在2018、2019年間在吉隆坡開唱,而且門票皆快速售罄。

那麼,台灣樂團要到東南亞地區巡演,又該如何安排?對於這道觀眾提問,David建議,樂團可先針對一兩個國家做評估及研究,鎖定重要的音樂節及城市,以最劃算的方式開拓市場。

他說,台灣到東南亞演出的成本不高,不必急於短時間內跑遍各國,以免造成空檔過多,反而要付出額外的交通及住宿費。

「每個國家的演出熱潮期都有不同,巡演終究是要用最高的投資回報率,找到屬於你的市場。若你在10到20個國家巡迴,但他們全都不喜歡你的音樂,那也只是在浪費錢。」

「比起拿到補助或資金,如何把資金花在刀口上是更難的課題。比如親自跟不同場地方接洽、讓在地的經紀公司籌辦,還是參加showcase festival,可以獲得更大的投資回報率?」

馬來西亞音樂人Fikri Fadzil分享,他曾以小規模DIY的方式,親自安排在家鄉馬來西亞、印尼及新加坡各地巡演,並將這類與在地社群的交流經驗,視為探索創作的一部分。

「如果你想更緊密地接觸當地社群、累積經驗,那麼DIY巡演是個不錯的方式。身為創作人,你可以親手安排一切,你可能會在開演前緊張器材、設備、設定等等,但這讓你變得更強。」

「巡演有很多條路,市面上有很多機會,如果你的目標是各地音樂節,就應該先去試試音樂節暨產業論壇(showcase festival)。」

Py接著笑說,「若有意要到東南亞巡演,目前可以接洽的人可能就是我們,我們有ASEAN Showcase Festival網絡。」

多元種族和文化的東南亞市場,更能接納多元的音樂?(圖片取自城市巨響官方臉書

走出華語圈
語言非關鍵因素

有別於一般認知,多名講者都認為,台灣樂團要走出華語圈,語言不是決定性因素。

MC Galang直言,韓流風靡全球的現象已經說明這一點,「我明白獨立音樂人或許沒有韓流歌手的精細製作及包裝,但我想更重要的是,花時間與東南亞各地音樂人交流,建立連結。」

Fikri Fadzil也以在台灣以馬來文演出的經驗,鼓勵台灣樂團探索並走入東南亞。

「那次經驗對我來說蠻放鬆的,因為沒有人聽得懂我唱什麼,哈!」

「我還看過印尼樂團White Shoes and the Couples Company唱著印尼語,在歐洲好幾個城市巡演。在東南亞,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語言。比起韓流,我是從印尼樂團身上看到『語言不是障礙』。」

Satria則打趣提到,人們在聽冰島後搖樂團Sigur Ros的時候,也不理解歌詞意義,「但我們享受他們的音樂。」

音樂生涯是場馬拉松   不用急著收穫結果

台灣音樂,尤其是獨立音樂進軍東南亞的前路仍然漫長。惟David Siow在座談結尾的一席話,或許能夠激勵有意往外拓展,與國際接軌的音樂人。

「音樂是我們所選的志業,對我來說這不是一場競賽,而是一場橫跨一生的馬拉松,所以你不必趕著要看到結果。」

「慢慢來,謹慎而聰明地做選擇,同時別有太多期待,避免失望和沮喪,才能走得更久。這樣,你的音樂職涯才能更豐富,離開這個世界前,你仍可以說:『我活過了這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