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馬開始,透過mü-nest打造電子音樂大家庭 ——專訪大馬電子音樂推手 張維元WeiZito

插畫:農夫

常聽人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那麽,長大後不只玩音樂,還創立了音樂廠牌的大叔呢?

第一次看到他,是在一間天台酒吧的演出。戴著鴨舌帽,低著頭轉著碟,像是憑空打造了另一個空間似的,現場的聽眾都沈醉在他的聲音中,隨著緩緩起舞。但當他走下舞台,脫下鴨舌帽時,他乍看更像是一個平凡大叔。也並不止於此,在舞台之外,他還是一名公務員、愛看日劇漫畫、偶爾過得很文青,但最讓人好奇的,是他身為電子樂(電子音樂)廠牌mü-nest的創辦人身分。

「音樂人也要好好管理生活。」對於這些興趣,張維元(Wei Zito)是這樣跟我解釋的。

Photo Credit:張維元 提供

後來跟他又更熟了一些,也聽說他和音樂之間更多的故事。事實上,張維元從小就在音樂的熏陶下成長,父親玩得一手好音樂,曾在全國古箏比賽中獲得第五名。然而遺傳在他身上的,似乎只有對音樂的那份熱愛。他沒有依循同樣的音樂風格,在自己年輕的時候就一頭栽入了電子樂的世界——「因為我喜歡那種節奏、旋律的走法,比較時髦時尚。」

mü-nest——音樂鳥巢的創立

在那之後,他對電子樂的熱忱就不曾間斷。一直到mü-nest廠牌的創辦,更是篤定他對這門樂類的投入。

「mü-nest,是音樂鳥巢的意思。」他說,意指「music」和「nest」的結合。「我們的slogan是where our daily music nest,」在電子音樂裡,其實還有很多種的風格,而mü-nest希望發展的是要創造出最適合隨時聆聽的,「什麽人、什麽時候、什麽地方,就如在家裡、在鳥巢聽的音樂,比較溫暖。」

回望20年前,張維元初入社會,當時他對電子樂的渴望已經非常強烈。為了接觸更多,他開始通過Napster與世界各地的電子樂迷交流。他從那時候發現,即使同樣是電子樂,卻在歐美和日本等地發展出不同樣貌,藉此,他不斷開拓著自己的音樂觀。

Photo Credit:張維元 提供

即使純粹的興趣使然,但長期對電子樂動態的關注,也讓他等到了機遇。有一次,他得知自己鍾愛的兩大日本音樂廠牌——Noble和Plop,都有在馬來西亞開設廠牌的計畫。於是透過一場大馬音樂節的舉辦,張維元擔任了招待Nobel廠牌老板的負責人,因此結下了與日本電子樂市場大緣分。

此後在2006年成立的mü-nest,就是他和該音樂節的主辦人麥偉豪所共同創立的。在兩人攜手之下,不只與台灣電子樂的先行者林強合作,發行了獨家版本專輯;當時推出的Flica《Windvane & Window》,也在日本市場創下不俗的銷量成績。

隔年,麥偉豪退出mü-nest後,廠牌就交由張維元獨自經營,從音樂製作、市場行銷、品牌的建立都由他一手包辦,以每年一、兩張專輯的步伐,逐漸開拓電子樂市場。如今的張維元,不只是在舞台上轉碟的DJ,更是大馬電子樂的幕後推手。

Photo Credit:張維元 提供

然而綜觀大馬的音樂市場,電子樂始終是相對冷門的,即使在張維元的口中,它被形容為「溫暖音樂」。或許也是這個原因,如今的mü-nest除了繼續在本地扎根以外,更多的時候,機會都在國際市場上發生。

那年的金馬獎之後,與電影產業的不解緣分

單是回顧這兩年,mü-nest出品的音樂就登上數個知名國際舞台。2020年的金馬獎典禮上,馬來西亞的名字多次發光,不只是新晉導演張吉安和造型設計師郭子勝,mü-nest的音樂也被典禮上的多部宣傳片和預告片採用。

在金馬影展中釋出的預告配樂,就是mü-nest旗下的日本音樂家福島章嗣(Akitsugu Fukushima)和澳門小提琴家洪逸宇(Iat U Hong),為吉隆坡長大的韓裔音樂人Dae Kim作品《Ethereal Cosmos》(虛無宇宙)所製作的混音版本。根據張維元的計算,那一屆的金馬獎上,mü-nest的音樂前後一共出現了36次。

Photo Credit:張維元 提供

來到2021年,世界面臨更嚴峻的疫情威脅,mü-nest也隨之拓展了新的計畫,「去年因疫情的居家期間、我們為記錄心情及氛圍創作「Music For Home系列」,一共發行4張EP,由京都、首爾及吉隆坡的獨立音樂人操刀。」此外,也延續和電影產業的緣分,為張吉安導演的微電影《疫外》提供配樂,也為台北電影展的宣傳片提供了配樂。

透過大馬的發跡,廠牌的作品也踏足台灣,更不時在其他地區開拓。張維元眼中,電子樂早已經不只是「西方的玩意兒」。

台灣電子樂新勢力崛起 大馬電子樂不只是「搖頭樂」

回顧自己的中學生涯,張維元發現,即使身邊被大量的台灣流行音樂包圍,他依然能在那些聲音中,尋找到電子樂元素的存在,尤其像李正帆、塗惠源等音樂人的作品。時至今日,讓他無法忽視的,還有台灣不斷冒出電子樂新勢力的趨勢。

「我覺得台灣樂壇,已經在主流以外開拓更多非主流的音樂,像是金音獎就特別開設了『最佳電音專輯獎』和『最佳電音歌曲獎』。」張維元就認為,台灣是繼日本以外,亞洲電音歌手崛起的新興地。不過,面對台灣電子樂市場的熱鬧,長期生活在大馬的他,卻提到大馬聽眾對這類型音樂沒有相同反應的觀察。

mü-nest廠牌CD成功打入亞洲電子樂大本營之一的日本市場。(Photo Credit:張維元 提供)

普遍上,大馬聽眾對於電子樂仍有些誤解,或是聆聽管道的缺乏、音樂教育的貧瘠,甚至仍有不少人將電子樂與夜店「搖頭樂」掛上等號。「電子音樂非常豐富,包括不是跳舞類的,還有實驗性比較強的電子樂。但如果不是刻意去找來聽,確實這裏沒有平台讓樂迷接觸到多元的電子樂。」張維元分析。

事實上,創立mü-nest的初衷之一,就是主打和推動大馬的電子音樂,不過張維元卻在事後發現,這個場景和自己的想像還有不少落差,「大馬電音音樂人對於音樂,也只是來玩玩,有演出就好了,少了要開拓電音事業版圖,我是覺得可惜的,因為有的本地音樂人玩的電音真的相當好!」

在冷門的市場,做出溫暖的音樂

在大馬的環境裡,若想全職投入音樂的事業,向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以張維元為例,他必須在兼差公務員的情況下,先是維持生活的經濟來源,才能靠著熱忱,繼續去經營和推廣音樂事業。

張維元憑著電子樂走入國際市場。圖爲他們在東京演出。(Photo Credit:張維元 提供)

因為mü-nest,他開始有機會到外國各地巡演,也藉此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樂迷或音樂人朋友。當專輯的發行獲得了不俗的評價,也表示他的眼光和音樂品味得到了肯定,「這種認同是一種莫大的回饋,那種喜悅非常大。」

也讓人好奇的,還有張維元的音樂啟發。這一路發展過來,是誰的作品讓他如此著迷於電音的世界?「半野喜弘、Park Avenue Music、高木正勝、Múm、Lullatone、Four tet…….」他給出了一串的好幾個名字。仔細一查,會發現這些創作者橫跨世界各地,從日本、美國、到冰島等地,可見他對於電音的吸收,從不被地域侷限。

那麼,mü-nest的未來呢?又或是,大馬本土電子樂的未來?張維元透露,他目前並沒有太「商業化」的規劃,反而期望mü-nest可以形成一個大家庭,將所有電子樂愛好者凝聚,透過音樂,彼此連結感情。

除了成立廠牌,藉此推動本土電子樂的發展以外,張維元多數時候,還是以靜觀其變的態度看待:「我覺得我們(mü-nest)的東西還不是主流,需要一些時間去消化和推廣。但這次和金馬合作獲得不俗的反應,也有媒體的關注。這讓我們的廠牌和音樂獲得更多的曝光,這對好音樂而言是一種肯定!」

Photo Credit:張維元 提供

話語之間,他不只散發對音樂的熱忱,還蘊藏感染力。我想,就算過了十幾年,電子樂在大馬仍屬「冷門音樂」,而張維元也越過了大叔的年紀,但他對電子樂的投入和推廣,一定會在世界的某處,繼續留下深刻的印記。

採訪之後,張維元也熱情地列出了兩個電子音樂歌單,都是他細心設計的。第一個收錄了對他影響深遠的電音創作者,再加上數首mü-nest廠牌的音樂作品,他為此取名「聆聽系電子音樂的私房intro歌單」。第二個,是他特別為大馬電音場景,打造了一份不定期更新的歌單,期盼將大馬的特色宣揚國外。

如此有系統性的整理規劃,我想起張維元跟我說過的那句:「音樂人也要好好管理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想,他也很好地管理了音樂。

聆聽系電子音樂的私房intro 歌單

此外,張維元也整理了一個專屬mü-nest廠牌的歌單,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The mü-nest experience 歌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