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劉阿昌&打幫你與邱淑蟬- 客家音樂走向世界,端出去的是多元「台灣音樂」

馬來西亞是台灣客家音樂人近年來關注及開拓的市場,多名客家音樂人以不同方式來馬來西亞分享他們的音樂創作。疫情前資深客語歌手林生祥和黃連煜都曾經到馬來西亞開專場演出,黃子軒也多次到東馬砂拉越和當地文化人建立人脈,發展客家音樂。疫情後,山狗大後生樂團也遠赴吉隆坡演出及交流,劉阿昌&打幫你樂團及柔米也曾參與 檳城活聲聲音樂節演出,而2023年,劉阿昌&打幫你樂團帶着另一名年輕客語歌手邱淑蟬在12月15日和16日再度來檳城,參與了檳城音樂廠牌《活聲聲音樂文化》舉辦的「島鳴新態」音樂聚(音樂節)。

「島鳴新態創新機   台灣客語、檳城民謠及婆羅洲音樂人交流火花大

在檳城喬治市舉辦的「島鳴新態」是場別開生面的音樂盛會,集合了台灣、檳城及東馬婆羅洲的島嶼音樂人,在檳城藝文空間興巴士公司及COEX演唱和辦講座,以當地 民俗音樂與現代音樂融合為焦點,與檳城觀眾分享他們的音樂,他們如何用母語創作,以及來自不同島嶼音樂人合作所展現的火花。

當中台灣代表打幫你樂團,以結合傳統歌謠與傳統樂器,如嗩吶、竹笛等,搭配鋼弦吉他、貝斯及爵士鼓,展現他們的創作及改編客語民謠音樂。而年輕客語歌手邱淑蟬則以清脆觸動人的聲音,唱出對她生活及家人感觸和思念的客語創作,皆讓觀眾印象深刻。

台灣客語音樂飄洋過海來到了馬來西亞,也獲得不俗的迴響。台灣客家音樂面對國際, 可以是什麼樣的形態和發展呢?對此,「台灣東協造音行動」特別訪問了打幫你主唱劉阿昌、團員劉士瑜(小魚)及邱淑蟬,聊聊目前台灣客家音樂的發展。

早期民間力量支持   後來公家力量輔助  客語音樂成長發展  

尤其近年來,無論是台灣政府,及客委會都給了不少輔助,讓客家音樂人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2008年憑首張專輯《老樹新枝》入圍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人及最佳客語專輯的劉榮昌(劉阿昌),在台灣耕耘母語創作多年,2011年成立打幫你樂團,是台灣客語創作的中流砥柱。他說起客語音樂的發展,早期客家音樂發展主要是靠民間力量輔助。

「我要講我出道以來,早期的客家音樂或客家出版品,其實是受到民間力量的支持,民眾因使命感,因支持客家音樂而募捐。我早前辦演唱會,鄉賢會募捐幫助開唱。沒有那麼多政府的力量。沒有入金曲獎比賽 。」

他透露,早期是只有民間力量。可是後來民間力量慢慢退場,公共的力量進來,也成為了輔助母語創作的主流,在演變成現今的有國家資源挹注的樣貌。

公家單位進來輔助母語創作發展,不僅是客語,台語、原住民等母語創作,獨立音樂人都獲得輔助,也漸漸形成了台灣各個語言音樂多元並存。

「這是蠻舒服的狀態。」

更重要是客語創作越來越年輕化,而且原本以華語創作為主的創作人也越來越多人來參與客語創作這事情。

他認為,最務實的就是資源,越來越多人進來後,從創作一首歌開始,再接下來做一張客語專輯,然後再做一場演唱會,一層又一層往下去試煉發展。

「廣納各位願意參加的優秀人材,不局限客家人創作客家歌曲。」

客語創作年輕化   邱淑蟬:創作客語音樂較易獲得資源 

對於年輕創作人而言,他們發現創作母語音樂,更容易獲得資源。邱淑蟬就是其中一個。她坦承,在大家都在創作時,創作客語歌曲比較容易獲得資源。「如果願意嘗試,都是有機會。」

來自高雄的邱淑蟬曾二度獲得台灣原創流行音樂大賽客語組首獎,2023年金音獎最佳民謠歌曲獎,更登上具指標性的「大團誕生」2024年十大新團演出。邱淑蟬絕對是近年來最值得關注的客語新聲之一。

「對這麼年輕的我來說,創作可獲得資源,至少激起我願出來嘗試創作。和我同輩,或和我年紀差不多的,也越來越多人創作客家音樂。」

也許如她這樣的新一代客家人,對延續客家文化可能沒有太大的使命感,但是她卻想推廣客語音樂,讓更多人知道客語這語言表達可以很優美,可以那麼溫柔,不再覺得客語只是老一輩說的語言。

母語創作成台灣文化時尚  複合媒材多元語言成新趨勢

台灣母語創作越來越普及,甚至成為了一種文化趨勢。打幫你樂團中最年輕的成員,劉士瑜就表示,她感覺台灣的母語音樂創作已經成為了台灣文化的一種時尚,母語文化的品牌。

2018年加入打幫你樂團,是樂團中最年輕的,也是目前唯一的女生團員。她爸爸是客家人,但她在家裡比較常說台語,求學過程也時常參與台語演講賽事。對她來說,台灣就是多語的環境,音樂創作也趨向了多語多元的創作模式。

「有不少音樂創作人在創作母語歌曲時,也不單使用自己的母語而已,也會加入台灣生活上用到的其他語言。不僅是客語,台語也是。如台語歌曲中也有參雜幾句華語的。」

劉士瑜:新客語創作擁世界音樂DNA

她指出,台灣年輕創作人在音樂和語言的媒材上越來越多元,年輕創作人開始研究如何使用後這些複合媒材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上。

她點出,台灣目前新晉的客語歌手,如黃宇寒、邱淑蟬,他們在音樂風格使用上,可能感覺一點也不客家。

「它可能更有世界音樂的DNA,世界流行音樂的DNA在裡面。如拉丁的節奏、歐美的聲音展現。」不過,劉士瑜認為「近年台灣民間在母語表達上近年來越來越普遍,也成了複合媒體趨勢。」

「過去因原生家庭的關係,和家人講台語比較多,但上了大學及在台北生活以後,就很少機會使用台語。我自己的做法是找機會會儘量使用,像是去餐廳、搭計程車等場合,只要可以講台語,就儘量多用。「

她認為,只要使用那這事情就會延續了,會有意識地持續使用這個語言,並用這個語言創作。

「我喜歡小朋友,很喜歡寫台語童謠這件事。我想讓小朋友聽到時,會開心唱着歌。我可以為這個語言貢獻一些小小心意,也喜歡這樣創作。 」

用客語走向全世界  開拓對台灣音樂的想象

交朋友的方式千百種,對於音樂人而言,分享音樂就是最好交朋友的方式。打幫你樂團也因為台灣音樂,客家音樂走到不同國家表演。在「島鳴新態」音樂節裡,他們不僅和馬來西亞檳城母語創作人以及原住民音樂人,分享和交流南島語系母語創作的機會和心得。他們更是在興巴士藝文空間,向幾百人表演。

跟着起舞,跟着擺動,或專心聆聽的不只是華人,還有當地的馬來人、印度人、原住民。更因為興巴士是喬治市具代表性的國際藝文空間和景點,前來看演出的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觀眾。

打幫你一直是台灣最積極到世界各地演出的樂團之一,來檳城參與「島鳴新態」前,就曾經到美國、印尼、泰國等表演。劉榮昌認為,他們端出來的不僅是客家音樂,而是融合台灣多元文化的台灣音樂。

台灣正形塑自信的台灣文化  劉榮昌:打幫你如台灣音樂容器向世界展示

就如他和淑蟬在檳城演出時就哼了恆春原住民的傳統曲調,他唱得特別感動,因為他們發揮了媒體的角色,將台灣文化帶到全世界去!

「其實我們樂團在國外就是一個容器,裝着台灣的音樂文化帶到全世界去。昨天(檳城演出)的第一首歌就叫 《台灣小調》。我們重新演繹和重新編曲,很有自信地和國外觀眾分享。」

他認為,台灣正在形塑一個新時代,充滿自信的一個新台灣文化。「可能已經形塑了一個東西叫台菜,但什麼是「台菜音樂」,我們有各種的嘗試。客家音樂是其中台灣音樂的一種展現。」

那什麼是客語音樂?

「山歌跑不掉。傳統音樂跑不掉。」打幫你認真打造的是再創新的客家音樂,創新的山歌,就如他們推出的《山係山水係水》,結合各種傳統和新元素。

台灣的客語和其他國家的客語可能大不同,也未必如源自梅縣的台灣客家文化,單是馬來西亞客語就有好幾種,但是劉榮昌認為,台灣南端和北邊的客語用詞本來就不一樣。

「客語不一樣 沒關係,還是適合來交朋友的管道。我還是覺得有一種熟悉感。」

邱淑蟬就在旁補充,她在檳城表演後,有個也是客家人的馬來西亞吉他手看了後,對她說,她從來不知道原來客語表達可以那麼溫柔。

對她來說,客語音樂就是她到外國交朋友的最佳管道。

用音樂交朋友  用音樂看世界

交朋友端出去的不只是客家音樂,內容展現的其實是台灣多元色彩的文化。劉士瑜也指出,打幫你到國際音樂節演出,到國外演出,所準備的不只限於客家音樂。

「我們在國外的演出更希望帶來的是台灣語言,以及傳統樂器一起組織起來的台味音樂。所以我們的節目內容,還包括不同語系的台灣歌謠,再結合客語的母語創作,作為我們的原始素材。」

她說,他們帶着打幫你的音樂到全世界去,想要呈現的是,台灣音樂的想象是什麼?

「它更像是,假設今天有一批外國人要來吃飯,我們端上桌的一道道菜,從前菜,到甜點,我們到底要端出去什麼?裡面不會全部都是客家菜色,我們可能會有滷肉飯,會有擂茶。我們可能會有經典的茶點。這些都是台灣的東西。我們就想要做這樣的音樂,帶到國外去。」

「我們要呈現出去的,其實就是台灣音樂的樣貌。」

第一次出國演出的邱淑蟬就表示,她這一次在檳城演出就有和台灣不一樣的體驗,完全釋放自己地演出,很輕鬆很自然,不會有顧慮,

「我無論做什麼,大家都有很熱烈的回饋。從那天的演出,感受到我為何要演出,為何要創作的原因。」

世界那麼大,總有千百種方式讓你看到不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體驗,擴大了眼界和感受。音樂是可以打破隔閡的美妙方式。更重要的是,台灣音樂人要讓全世界看到台灣音樂的樣貌,台灣人也要走入世界,看到這世界多樣化的音樂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