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我再次回到位於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準備走入這一屆的大港開唱。時間橫跨16年,大港開唱從第一屆的舉辦,直到如今的第十二屆,它欲成為全台最具指標性音樂活動的野心,早已經在眾多聽眾心中得到認同。
兩年前,大港開唱的門票都還要到三月初才完售,但隨著聽團文化在近兩年的強勢崛起,這一屆門票在開售之際便一掃而空,也算是預期之內的事;而稍微徘徊在預期邊緣的,是每年大樂團與老牌大明星feature。
這一屆除了「滅火器 ft. 楊烈」、「毀容姐妹會 ft. 蔡閨」的老牌名字以外,也出現新生代的加入,如「美秀集團 ft. 盧廣仲」、「血肉果汁機 ft. 炎亞綸」、「旺福 ft. 李千娜」等,陣容比往年的feature還更多更有份量。這種跨界組合,不僅在視聽覺上形成強烈對比,也雕塑出大港開唱獨有的招牌之一。
試想,全台灣還有誰能像大港開唱一樣,一次將這些名字請到同一個港邊?
這屆大港的預期內、預期外、預期邊緣的事
而在預期之外的事,要到開唱前一週才發生。隨著黃牛票入侵、公關貼文上的用詞疏忽,在網絡上迅速瀰漫緊張的討論,後來當陣容公布,又一批抱怨演出時間的重疊的聲音,再加上台灣祭的隔週舉辦,多重因素逐漸在網路上形成一股憤怒聲音,於是,低價賤賣門票的「割韭菜現象」詭異地發生。
看似一層烏雲的籠罩,然而出發那天,前往高雄的路上卻是如常的晴朗。走入大港開唱會場,眼前一片樂迷聚集,各自在太陽底下活力四射,散發出對音樂的一股集體熱愛,那樣的氣氛,很快就將先前的擔憂消滅了。後來的這兩天,大家談論的只有音樂。
聽到大港船鳴聲的第一次響起,我人正在女神龍舞台,迎接康士坦的變化球在中午時段的出場。躺坐在草皮,頭上頂著一顆太陽,我感受到來自舞台前方的人們,正不斷傳來踩踏著地面的震動。同時還有海風吹來、音符飄過的躁動。
一時之間各種感官上的堆疊,又提醒了我大港開唱的非凡魅力。
攤開地圖,掐指一算,才得以確認這是一場有10個舞台的音樂祭。再掐指一算,更是發現,這次一共邀請了120組歌手樂團演出。大港開唱不僅凝聚台灣的音樂光譜,促進橫跨樂曲的交流,對聽眾而言,也可視為台灣當代獨立音樂場景的縮影。然而也有頭痛的事,演出的時間只有兩天,考驗聽眾的吸收力之餘,還有取捨能力……
10個舞台、120組演出的音樂祭
隨著炙熱的太陽從空中緩緩移向海岸線,我的腳步也在一個下午內踏遍了所有舞台。單是第一天,在南霸天和女神龍兩大戶外舞台上,就有「百合花 ft. 張藝」、「淺堤」、「大象體操 ft. 9m88」、「大嘻哈時代 All Stars」等的大團演出,兩個舞台中隔著一條河流,音樂在空氣中不斷此起彼落。
走入室內舞台,不僅是聽眾在艷陽下的避暑去處,也是完全另一種聽團體驗。尤其當「體熊專科」、「聲子蟲」、「昏鴉」、甚至是大港限定的「盧律銘電影配樂Live Set」等站在海龍王的昏暗舞台,各自用音符與燈光對話,呈現出的視覺效果無不讓人驚艷。比起聽團,看團,是當下更精確的詞彙。
同個時間,還有「春麵樂隊」、「雷擎」、「COLD DEW」、「Blueburn」、「宋柏緯」等眾多備受關注的名字,在散落在大港各處的舞台上開唱。不斷攤開時間表,不斷在不同舞台間穿梭,儼然成為聽眾們在大港開唱的獨有體驗。
「這個港灣,真的很讓人驕傲,謝謝你們讓音樂在這裡繼續下去。」
夜晚降臨,是兩天的壓軸登場,滅火器楊大正的一句話,不只是給大港開唱團隊的鼓舞,也是凝聚著現場的喊話。當《島嶼天光》的前奏落下,大合唱隨即而來,雞皮疙瘩緊接著淚水呼之欲出,那是當上萬人因為音樂聚集時,才會出現的感動。
大港開唱在我身上留下的印記
音樂祭的成功往往不只有一方的努力,當演出者和聽眾在現場熱烈互動,背後看不見的,是主辦單位很長一段時間的緊密籌備。在隔一晚,經歷了「100團暖場」後上台的美秀集團,也搬出專場等級的演出,與盧廣仲載歌載舞,完美地將氣氛推向本屆高潮。
儘管本屆大港開唱,先前在網路上的紛爭不斷,但這一次,我們還是得佩服大港開唱,又再次將台灣音樂祭的高度往上推了一個level。現場演出,是不同聽眾對音樂的一致追求,無論何種爭論,都會在音樂開始響起之後,引領我們回到那一片純淨。
經歷兩天時間的音樂浸淫,我帶著心滿意足返往北部。大港開唱,依舊是全台最具指標性的音樂祭,期待在疫情趨緩後,它再次回到與世界接軌的步伐。但在那之前,脖子和手臂上的通紅,是大港開唱又一次在我身上留下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