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嘻哈的30年醞釀
2019年的金曲獎,出現了一個轉變台灣流行音樂方向的事件。
那一晚,Leo王站上金曲舞頒獎台,接下最佳國語男歌手的獎座,也是該獎項首次出現了嘻哈音樂人的身影。不過Leo王這個名字,對不少流行聽眾來說或許相對陌生。
而同一時間,台灣的嘻哈文化也和金曲獎一起迎來第30個年頭的發展。
自從L.A. Boyz在1990年左右從美國海歸後,開始與羅百吉等先驅,在台灣展開了音樂上不同面向的突破嘗試。到2000年左右,也隨之出現大支、熱狗等風格獨特的音樂人。當世界越過2010年,一批被嘻哈文化孕育的創作者隨著橫空出世,其中較多人知曉的名字就包括蛋堡、國蛋、呂士軒等。台灣嘻哈文化在這樣的傳承下,鼓勵了更多創作者的投入,也醞釀出不少經典作品。
不過從主流音樂的視角來看,嘻哈即使比以往更高頻率地融入流行作品,卻似乎還是「缺少了一種什麼東西」去肯定它融入主流的承認。而在2016年中旬,在當時隔著一片海洋的美國,西洋流行音樂中卻發生了一個猶如「分水嶺」的轉變,也影響了亞洲地區後來的嘻哈文化。
地球另一邊的嘻哈風景
作為西洋流行音樂指標的壁報排行榜(Billboard Hot 100),在當年的某個榜期,近乎無預警地將〈Panda〉與〈One Dance〉等饒舌嘻哈歌曲登上了榜首。而這些歌曲的副歌旋律洗腦,也迅速地在短時間內,隨著社群媒體的大面積串連,席捲了西洋流行音樂圈的關注。
這樣的現象,將嘻哈饒舌音樂的關注創下了史無前例的高度。嘻哈猶如終於得到了主流的「肯定」,加上社群媒體普及化的助力,它飛速地走出黑人圈子,往世界更多地區大量散播。且自此之後,嘻哈饒舌音樂更不曾在壁報排行榜上缺席過。
其中對於大中華地區最顯著的影響,是隔一年應嘻哈熱潮而誕生的《中國有嘻哈》選秀節目。藉此,嘻哈文化在許多亞洲國家散播開來,吳亦凡的「Skr」和「你有freestyle嗎?」順勢爆紅。
不過仔細一看,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中國有嘻哈》作為一部中國節目,四人的評審團隊當中竟有三人來自台灣,與兩地人口數完全顛倒的比例,更顯見了嘻哈文化在台灣的普及。相對而言,台灣的嘻哈文化發展得更早、更成熟。
不懂單押就 out 了
今天的台灣,拜網絡普及所賜,音樂創作的門檻降低了。加上 YouTube 和 StreetVoice 等平台的盛行,促使更多素人投入嘻哈創作。近幾年,各大校園的嘻哈社團也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嘻哈更加滲入年輕世代。
初入大學期間,在那樣的氛圍下,我甚至感覺一個不懂欣賞嘻哈的人好像就不夠接地氣、說話也不夠有力。(單押x1)。嘻哈和饒舌音樂,那時已呈現一種蠢蠢欲動、待百花齊放的姿態。
一直到 2019 年金曲獎, Leo王成為首個以嘻哈創作站上最佳國語男歌手的頒獎台時,那個好像「欠缺了什麼大事件」的空缺,終於在華語音樂圈裡發生了。
台灣大嘻哈時代降臨
隨著嘻哈熱潮延燒到台灣,最終也催生了《大嘻哈時代》選秀節目。該節目除了在YouTube收穫高收視率,社群媒體上也刮起大肆討論聲量。
剛落幕不久的金曲32頒獎禮,最佳華語男歌手獎座再次落在嘻哈音樂人手上。甫自立廠牌回歸的蛋堡,成為繼Leo王之後第二位問鼎該獎的嘻哈音樂人。其中也不能忽略的是,兩屆的入圍名單中還出現了ØZI與瘦子E.SO兩位嘻哈音樂人的身影。短時間內的高密度肯定,不只凸顯了金曲對嘻哈的重視,也象徵台灣不斷在產出優秀的嘻哈作品。
最後,「任性的人」不只成了該屆最大贏家,嘻哈這種「任性的音樂」也奠定了全新的聆聽時代。
兩次金曲獎之後,還有什麼?
嘻哈文化早在上世紀90年代的台灣,就已經發出自己的獨特聲音,而歷經 30 年的演變,如今更是受到金曲殿堂和各大校園的肯定。
來到 2021年,當我們有幸再次見證嘻哈音樂問鼎金曲獎,嘻哈文化的生態也再次受到鼓舞,相信對於眾多嘻哈聽眾而言,接下來能被滿足的,或許已不單只是國內更多任性、特別的聲音。或許更值得期待的,是這個文化能否向當初從西方吹過來的熱潮那樣,自己再創出一把屬於自己的聲音,然後吹出去。
就像是《大嘻哈時代》裡,名為緋村宗祐的選手在〈戰前宣言〉裡所唱的「我要看見嘻哈文化在台灣街頭被徹底執行」、「然後輸出台灣文化到世界各地像日不落殖民」。
身為亞洲地區的音樂代表,88rising已經做到了,台灣也當然也有自己的可能性。如今,以嘻哈音樂為主的廠牌也開始林立,或許在鞏固台灣的本土創作之餘,也可以多點試探這些聲音,讓它們除了在自己的土地以外,同時思考在國際上還可以帶出什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