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南國造音第八期:新台語歌,新態度
本期主題:
自 1990 年代起,伍佰、謝金燕等人以台語搖滾與電音,在國際市場雕塑出台語的新樣貌後,台語音樂即顛覆了「苦情情歌」的單一印象,並一再衍生出新變體。直至近幾年,更是冒出 茄子蛋、珂拉琪 等一批年輕創作人,給台語音樂鋪展出一條全新方向。
「音樂是最直接的感染,語種只是一個溝通的橋樑。」陶婉玲於訪談中提到。
這一期的台灣南國造音,我們請到前 魔岩唱片 創始元老、音樂製作人及策展人陶婉玲 Vienna Tao 老師,暢談台語音樂在數十年來的流變與趨勢。
本期主內容:
- 《抓狂歌》如何在台灣解嚴兩年後丟下了一個震撼彈,並成為追溯台語崛起的一個重要標竿?
- 「林強這個唱台語歌的人蠻帥的」:如何透過林強自身的形象與歌詞的影響,掀起另一股風潮?
- 談伍佰和謝金燕的音樂路:兩人幾乎同時出道,但爆紅時間卻相差了十年之久?
- 「音樂是最直接的感染,語種只是一個溝通的橋樑」:現代的創作人和聽眾,已經不在乎它是不是 “台語歌”。
- 對於台語的發音,可以不用這麼嚴苛,「就像落日飛車在國際上這麼紅,又有誰會去挑剔他的英文呢?」
- :有國際性可能性的音樂創作人?「期待看到更多珂拉琪的作品。對於現在年輕人文化根基的失落,找到去溯源的方式。」
- 創作者本身不應仰賴少數語種的幫助,應該要有更大的企圖心,得到成長和更多可能性。
台灣南國造音第九期: 台灣哈客音樂進化史
本期主題:
客家語是台馬兩地共有的方言之一。在音樂創作上,兩地更是早在 1980 年代就已經展開不同的發展和交集。
70、80年代,馬來西亞出現數位代表性的客家歌手,如「客語歌王」邱清雲、張少林等。而同時,台灣客語樂壇更是另一番生氣勃發的風景。從吳盛智開始的客語音樂興起,到後來的林生祥、黃子軒等的多元發展時期,展現了客語音樂豐富的可能性變化。
第九期的「台灣南國造音」邀請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人、也是台灣資深的客語音樂創作兼製作人—— 謝宇威,一起暢聊民間運動及國家政策如何培養新一代的客語唱作人,同時也分享他於去年推出的專輯作品《那三年》背後的創作故事。
本期主內容:
- 台語有一種「苦酒滿杯」的悲情?:客語比台語歌、國語的發展晚了40年,所以比較沒有包袱。謝宇威:「其實早期的客語音樂比台語還更苦。」
- 談客語的不同腔調的派系:「語言它其實是個化學變化,並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
- 〈那三年〉寫的是高中、大學四年、還有自己的初戀?:「旋律已經在腦海裡迴盪二十多年了。」
- 談及自己創作客語音樂的初衷:「讓全世界看到客家文化,讓台灣所有族群的文化都能夠被尊重,其實是我自己想要做的。」
- 創作客語音樂的堅持:「我們生在這個世界上,頂多就是一百年。你如果能夠創作一些感動,或對文化有貢獻的話,何樂而不為?」
- 分享自己創作客家童謠的原因:(一)傳承自己的文化、(二)小時候被《芝麻街》裡的兒童歌震撼。
- 謝宇威回憶發掘曾雅君的故事:因為答應帶她看王力宏,她才肯出來?
- 〈婉妹〉的創作靈感來自大伯的哭聲?:「一首靈魂的吶喊和哭聲。」
台灣南國造音第十期:原住民音樂,從部落走向全世界
本期主題:
這一期「台灣南國造音」請來金曲獎三金歌手 Abao阿爆(阿仍仍),暢聊原住民音樂如何從部落走向世界。
相較於華語流行音樂容易侷限在大中華市場,阿爆的排灣族語在音樂中的使用,似乎更輕易跨出語言的疆界,走出海外。出道至今,除了囊括金曲大獎,她也登上英國 Glastonbury Festivals、紐約中央公園夏日音樂祭、馬來西亞熱帶雨林世界音樂節等大型音樂舞台。於去年舉行的 31 屆金曲獎,她更以《母親的舌頭》專輯入圍了金曲獎8個獎項,並一舉奪得年度專輯、最佳原住民專輯,及年度歌曲三項大獎,創下原住民音樂在金曲獎前無古人的紀錄。
而達成金曲創舉之後,阿爆更是投入原住民音樂的傳承,將族群的精神與文化用更現代化的形式流傳。而這個過程,更讓她對傳承有了不同的感受,並於這一次訪談中大方分享。
本期主內容:
- 透過原住民音樂的身分,看見國際原住民不一樣的音樂表現:馬來西亞熱帶雨林世界音樂節的經驗最大的收穫,是看見不同音樂的嘗試。
- 阿爆自稱是排灣族的蕾哈娜?:「如果是台灣的蕾哈娜,我現在沒有辦法再出專輯。」(笑)
- 原住民音樂就跟大自然有關係?:前人在他們的時代背景之下,就是借用他們所看到的大自然景象來描繪,非常正常。
- 談及母語的音樂影響力:「當音樂的品質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聽眾自然會對內容產生興趣;但一開始沒有做好,就不會有後面的事情。」
- 開始投入原住民音樂創作的傳承與分享:「我們人(原住民)真的很少,幹嘛那麼小氣?」(笑)
- 近年的原住民音樂,開始出現不同資歷的創作者躋身於同一個入圍名單:更多年輕原住民創作者可以被看見的願望也逐漸實現。
- 上屆金曲獎大豐收以後,接下來作品的創作壓力?阿爆:「已經有一個好的記錄了,那就好了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