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Hak時Hug」開唱之時—— 速寫近半世紀來,臺灣客語流行音樂在大馬留下的足跡

Photo Credit:Tom Phan

第33屆金曲獎落幕,不只崔健與蔡健雅,典禮上珂拉琪和黃連煜等音樂人組合,同樣以母語創作獲得了獎座肯定,讓音樂這件事再次成為聽眾們議論的話題。延綿不絕的討論中,有人談論國族、有的談論語言、甚至後殖民的議題探討……儘管面向多元,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從音樂裡聽見的,永遠不只有音樂而已。

作為華人音樂的最高殿堂,金曲獎早已跳脫兩岸三地的矚目,成為全球華人眼中極具公信力的指標。從入圍名單到得獎者,都讓我們可以聽見華語音樂裡不同語言與類型的可能————

「就是因為你不認識,金曲獎才要介紹讓你認識啊。」收穫最佳臺語專輯獎的百合花如是說。

典禮當晚,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黃連煜。長年耕耘於客語音樂創作的他,這次奪下四個獎項,不只讓客語(流行)音樂再次出現在國際視野中,也以一句「我們都是原住民」的得獎感言,吸引了關注。

Photo Credit:金曲獎 GMA

實際上,從臺灣發展成熟的客語流行音樂,一直以來都在其他地區有著程度不一的影響。我們知道,音樂總在跨出某個疆域後長出屬於自己的樣子,這就不禁讓人好奇,當客語流行音樂飄洋到了臺灣以外的地方,它又會展開什麼樣的演變和傳承?而從一般聽眾的角度而言,客語音樂又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

遠在南洋,比臺灣還早了三年的客語流行音樂

基於語言與籍貫的歷史脈絡關係,早在1978年,客語與音樂的融合就在馬來西亞掀起了一股熱潮。當年大馬音樂人張少林與歌手邱清雲,便將許冠傑的粵語歌〈天才與白痴〉改成客語版的〈亞婆買鹹菜〉,並在推出後銷售十多萬張,自此掀起客語流行音樂在大馬的發展濫觴。

在幾乎的同一時間,臺灣也開始醞釀起自己的客語流行音樂場景,同樣是受到粵語音樂啟發下,作曲家吴盛智與涂敏恆一同投入創作,於1981年發行了臺灣第一張客語流行歌曲唱片《無緣》

有趣的是,這個「起點」,臺灣還比大馬晚了三年。

圖片取自網絡

但這終究不是誰先開始的比賽。後來在1990年代以降,隨著客語音樂與新興流行曲風漸行漸遠,且後繼無人的窘境下,大馬客語音樂市場陷入沒落。

反觀同一時期的臺灣,隨著臺語那卡西歌曲的趨勢,加上社會對於族群文化與地方特色更為重視的情況下,推動了新一波客語音樂創作的景象,建構另一層次的音樂版圖。

簡而言之,一直到2000年以後,臺灣所逐漸形塑的「華語流行音樂中心」指標,

已反過來成為大馬客語流行音樂(及其他類別)等,所嚮往及學習的對象。

近幾年,在大馬留下足跡的客語聲音

到最近的20年來,臺馬兩地的音樂交流日愈頻密。除了在金曲獎上,因收穫肯定而得到聽眾關注的林生祥、謝宇威、米莎等音樂人的作品以外,在這場景中,也不時出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人前來大馬,以演出或分享會等多種形式,為臺灣客語音樂留下了一次次深刻的影響力輸出。

其中較具代表性的,包括2019年末,林生祥與其生祥樂隊前來吉隆坡的演出,當時也引起了不少本地媒體與閱聽人的迴響。

Photo Credit:Tom Phan

除此之外的客語音樂交流,還包括在那之前的2017年,音樂人黃子軒攜手徐世慧、陳瑋儒,在「新南向政策」的鼓勵下,到砂拉越新堯灣所進行的一系列音樂活動計畫。他們當時不僅協助推動當地客家文化,也為當地創作了歌曲〈我愛新堯灣2.0〉

同樣在大馬留下足跡的,還包括客家音樂人劉榮昌、羅思容、以及在本屆金曲獎大豐收的黃連煜等,都先後於大馬的音樂演出中,留下自己的客語歌聲。

只不過,後來在兩地都面臨瘟疫的肆虐之下,這一類親近的實體交流就面臨了停頓狀態。

直到再後來,新馬地區又再一次掀起客語音樂的關注,是在春麵樂隊發行第一張專輯《到底》之後。樂團以跳脫一般的曲風框架,在榮獲Fresh Music Awards最佳新團體之餘,也收穫大馬地區樂評人的讚賞,藉此推高臺灣客語流行音樂發展的可能性。

隨著時間一點一滴地推挪,不少以臺灣出發的客語流行音樂,都先後於大馬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力。然而,在每種音樂類別的發展背後,都必然有著一個緊密的組織脈絡,而客語音樂多年來在臺灣的場景,除了有公部門長年來對各類活動的支持,也不得不提眾多音樂人的投入創作,這都是拓展臺灣客語流行音樂更多可能性的動力。

 

什麼拾Hak?什麼時Hug?

如今在臺灣,當然也不乏以推動客語音樂為主的活動,諸如「拾Hak時Hug」「全球客語流行音樂大賽」等,都以不同的形式,嘗試推動當代客家精神與流行音樂元素的結合。

當中,「全球客語流行音樂大賽」以傳統的選秀活動,吸引新秀的參與;而「拾Hak時Hug」則是以串聯多位客家音樂人交流為主軸,

在創意與視覺影像的發揮下,嘗試建構臺灣客語音樂裡的團結景象。

自2021年起,客傳會(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就邀請多位客語音樂創作人,一起於特定主題下,透過創作來推動客語流行音樂。來到今年,團隊延續了同樣理念,將其定名為「拾Hak時Hug」。當中以客語的「時刻」(拾Hug)融入英語「擁抱」(時Hug)等,重疊多個諧音梗的使用,流露一絲輕鬆趣味,並凝聚10位客家音樂人一同攜手創作。而這場活動,最終將以一場盛夏裡舉行的實體音樂會「Summer Love Chill」,作為整個系列的重點終結。

相較於一般聽眾較為熟知的客語音樂人名字,這次音樂會上,將聚焦於「新銳音樂人」的推廣,期盼賦予客語流行音樂的新可能。當中的邀請對象,包括了邱廉欽、黃鎮炘、曾仲瑋、邱淑蟬、葉穎、柔米、魏士翔、趙倩筠、曾雅君、龔德。

Photo Credit:客傳會

即使有些音樂人已深耕樂界多年,然而這10位音樂人,所來自的10個不同的背景,也體現了客語音樂在臺灣多元環境下的另一種可能。

這10位音樂人的客語演唱,不乏新竹海陸腔、臺中大埔腔、到苗栗四縣腔等;而在曲風上,則包含民謠、抒情、搖滾、R&B等,勾勒出臺灣客語流行音樂,在多個時期之下的聲音演變。

或許在第一次看到主題名字時,都不免會冒出一個疑問——什麼是「拾Hak」,什麼又是「時Hug」?這,還得要回到活動的一開始來說。

你不認識,所以才要介紹讓你認識啊

當初,10位音樂人在參與這次主題的那刻,便收到以「出去尞」(出去玩)為創作方向,讓各自用自己的音樂撰寫屬於自己的故事。因此可見如趙倩筠,在〈頭擺个火車頭〉裡,藉由一個車站來含括了自身的成長之地;又或是,像黃鎮炘在〈來尞東勢〉裡,透過拉丁雷鬼與客語的融合,記錄了地方文化特色……把各種感官的經歷,都濃縮在聽覺中呈現。

Photo Credit:客傳會

當然這個「尞」字,並不單單是字面上的出遊而已,這些歌曲中,也不乏在心靈上的遊蕩探索。像是葉穎在〈慢慢个〉裡透過lo-fi音色的運用,描繪了現代城市中對慢活步調的追求;相似的還有〈共下〉,邱淑蟬以舒柔的嗓音,展現對生活的細節捕捉,且旋律也富有夏日氣息。

相信在10首歌曲、10首MV(含歌詞MV)的播放之後,每一對細心聆聽的耳朵,

都能在音樂人的故事以外,延伸體悟出屬於自己的想像。

另一方面,身為聽眾的更大收穫,還包括見證了客語流行音樂在這一主題下所能夠延伸的豐富性。拾Hak時Hug,不僅藉記錄了這個時代下,臺灣客語音樂的美好片段,也因為歌曲中臺灣風景的刻畫,讓世界看見了它的美。

節奏快慢地交錯、呼應主題之時,交雜著多元的文化特色,雖然這10位音樂人並不如先前所提及的客語歌手為人所知,但10首歌聽下來,就不自禁地在想————

「就是因為我不認識,拾Hak時Hug才要介紹讓我認識啊。」

當這些聲音走出臺灣以後

雖然,這是一場於臺北舉行的實體音樂會,看似與大馬的客語流行音樂場景有些許距離,不過大馬聽眾也可以透過線上觀賞MV的方式參與。不僅僅跨越了國界,呼應「出去尞」的出發點,也能以從中見證這10位音樂人中,感受臺灣客語音樂脈絡下,所傳承下來的可能性。

自2020年的瘟疫爆發以來,臺灣音樂與大馬地區的交流,就因為實體活動的難度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停頓,但幸運的是,身處網路時代的我們依然得以在社群上維繫交流。

而這一次,隨著兩地的疫情步入恢復階段,各種更緊密的聯繫也指日可待,一切都在醞釀當中。

在這復甦之際,無論大馬或臺灣,兩地聽眾都遇上了「拾Hak時Hug」與「全球客語流行音樂大賽」的舉行,再加上金曲獎上的出色成績,客語流行音樂如今看似在更成熟的環境下,準備掀起另一波創作熱潮。

或許若干年後回頭來看,這一刻,還將會是臺灣客語音樂發展上另一條重要的脈絡。而我們也很慶幸地,能在這個時間點,拾Hak,也時Hug。

 

——

 

「Summer Love Chill 」演唱會:客家音樂新銳  X 全新創作  X  跨族群融合

創作演出:邱廉欽、黃鎮炘、曾仲瑋、邱淑蟬、葉穎、柔米、魏士翔、龔德
特邀演出:吉那(楊淑喻)、A May 徐世慧、Keril 韋喆、Kerekelj 禎禎

日期:2022.07.15
時間:19:00-21:00
地點:Corner Max大角落多功能展演館(臺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1樓)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
活動粉專:拾Hak 時H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