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金音創作獎不是金音獎一樣」—— 從北部滾動到南部,寫給島嶼外的人

Photo Credit:金音創作獎

「我是LINION,全部大寫。就像金音創作獎不是金音獎一樣。」留下這句話,LINION從領獎台上轉身離去,他的聲音卻持續在空氣中迴盪。

對於金音的名字糾正,我想這不只顯示LINION對「創作」的重視,也是入圍者出席典禮的原因之一。

Photo Credit:金音創作獎

金音與金曲的差異與困惑,是兩個獎項共存以後不曾停止的。但隨著金音在2021年邁入12屆,懂得將兩者做區分的人,應該早已認知;而依然混淆的,或許沒有真的想知道。

不過「TAMA台灣東協造音」致力於將台灣音樂推廣到東南亞地區,面對更多的是人不在台灣的聽眾。臺灣金曲獎已經成為星馬樂迷最熟悉的中文樂壇音樂頒獎禮IP,就算只有收費電視臺可以看到直播,但各大媒體依然競相報道。

相對的,金音獎在星馬樂迷中是相對陌生,不過它近年來卻有越來越高的關注。除了因為台灣的獨立音樂崛起,金音獎所展現的台灣多元面貌和勢力,也吸引了想要挖掘台灣新音樂的樂迷們。

隨著這一屆的金音典禮落幕,TAMA將藉此介紹它的特色。不過在那之前,先一起用三分鐘時間,看一遍本屆的金音活動亮點。

Photo Credit:金音創作獎

終於啊!快半年之後,我們都可以回到現場了

相較於音樂人無法演出的難受,我們也很難否定聽眾對現場的渴望,它隨時是更強烈的。

今年5月份,台灣開始進入積極的防疫狀態,不少音樂活動因此展延。持續到10月份,匍匐已久的音符才終於破繭而出,金音也終於敲定典禮日期。像是在配合不一般的時空背景,典禮也首次移師南部,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以下簡稱高流)舉行。

「一個音樂人面對他的事業只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在錄音室裡面、沒有人看到;你另外一個是生涯裡最重要的,是面對觀眾。」羅大佑在典禮上的這段致詞,同時闡述了金音的重點特色。

Photo Credit:Tom Phan

「最佳現場演出獎」的評分過程,竟然免費的?

與金曲獎的一大不同,是金音創作獎的「最佳現場演出獎」設立。

對獨立音樂人而言,音樂的意義在於反映內心的真實,因此除了作品的掌握度,現場演出也自然被重視。金音的傳統,是在典禮前舉辦「最佳現場演出獎」的演出活動,提供入圍者一個較勁的舞台。

隨著早前公佈的入圍名單,這次的入圍者包括Skaraoke、體熊專科、YELLOW(也是全部大寫)、血肉果汁機,他們都分別兩天在台北的華山Legacy,使出了渾身解數。

一開始,我以為這不過是典禮的宣傳活動,結果在參與策劃的朋友透露下,當天才得知這四組樂團的演出安排,實際上是獎項的評分時間!

Photo Credit:金音創作獎

也難怪,舞台上的精彩幾乎難以言喻——從Skaraoke澎湃地走入觀眾席互動、體熊專科音符與燈光的完美配合、YELLOW邀來全聯先生泡進浴缸、血肉果汁機咆哮著殺翻現場。據說,評審當下都神隱在觀眾席中,害我忍不住一直觀察觀眾的反應。

亞洲滾動嘉年華?

名為Asia Rolling Festival,「Rolling」一詞具有多重音樂意義。除了是傳奇樂團、也是著名音樂廠牌、還有Adele的名曲(呃),不過最恰當的應該是「巡禮」的意義。如同金馬影展對於金馬獎般,亞洲音樂大賞 Asia Rolling Festival也是金音典禮前的一大特色。

典禮前一晚,活動別開生面地於台北、台中、高雄、台東四個地方同時舉辦。因疫情的應變,主辦單位依然邀請到海外音樂人共襄盛舉,透過預錄的方式呈現了另一種「現場」。

Photo Credit:Tom Phan

而演出名單也一如往常地有份量,除了到現演出的台灣音樂人羅妍婷、Sonia Calico等,線上的演出陣容則流露濃厚的「東南亞風味」,包含來自馬來西亞的Buddha Beat、泰國的H3F、Srirajah Rockers、新加坡的Cosmic Child、lewloh等。加上近期討論度頗高的日本樂團Cody・Lee等人參與,亞洲音樂大賞儼然成了另一個看頭十足的金音亮點。

典禮隔一天,也隨著典禮的「滾動」,在高雄舉行了另一場全實體音樂會。感受港都宜人的陽光之餘,也透過久違的現場音樂撫平了躁動。

「是王力宏欸!宏個屁咧。」

引用典禮主持人大霈的話:「這一次的金音創作獎就辦在海邊,很適合一家人來散步」。典禮開始前,我就遇到馬念先在旁邊的公園閒逛,迪拉(顏社創辦人)和阿凱(1976樂團主唱)也在入口處的樓梯閒聊。有別於以前透過電視機看到的典禮印象,這次終於親臨現場,卻被另一種親切氣氛感染。

Photo Credit:Tom Phan

這一屆的典禮也集合了多個「第一次」—— 第一次移師高流舉辦、解封後第一場開放的大型音樂演出、第一次有嘉賓線上表演與頒獎等。

夕陽下,面對河道的高流玻璃窗裡是「微星光大道」的進行。四週圍繞不少散步的民眾,當ØZI接受主持人Judy Chou訪問的時候,一位騎著自行車的女孩停下駐看:

「是王力宏欸!」她說。
「宏個屁咧。」旁邊的阿嬤笑著回答。

看來阿嬤是有關注音樂的。

一直以來,金音創作獎都展現了多元的包容與重視。這一次,這種精神也延續在其他細節上,像是主持人找來了時尚界的Judy Chou、大嘻哈時代的美麗本人、以及演員背景的大霈(李霈瑜)擔任,點綴了典禮被多元色彩。而路過的阿嬤和孫女,也何嘗不是其中一種呢?

Photo Credit:Tom Phan

不只是ØZI事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典禮現場

典禮同步於YouTube直播,據說多次出現收音上的狀況,不過人在現場,我感受到的聲音反倒是相當驚艷的。

從開場Ching G Squad與康士坦的變化球的接棒演出、持修與孫盛希讓人目不轉睛的舞台設計、血肉果汁機與FUTURE AFTER A SECOND這組重量級共演、最後也驚喜出現了大馬創作歌手Yuna的身影,透過虛擬連線與9m88一同演出。高流內號稱「3D沉浸式音響系統」是名副其實。

而本屆獎項也有不少亮點。除了血肉果汁機奪下三大獎項以外,前一晚於亞洲音樂大賞演出的羅妍婷也連續兩年榮獲了「最佳爵士專輯獎」,實力備受看好。YELLOW則奪下「最佳創作歌手獎」、而「最佳樂手獎」一次頒給三位音樂人,大力肯定了得獎者對非主流樂器的推動。

此外,讓人難忘的還有巴奈收穫評審肯定後的意義性致詞、吳武璋對唱片業的終身貢獻、林以樂以「灰姑娘般」的姿態奔上領獎台,當然還有ØZI「有點尷尬」的事,不過YELLOW已經幫忙「解決」了。

在多元的聲音下,也孕育出多個不同的鮮明個性,唯一共同的,是他們對於音樂目標的投入。

所以說,金音和金曲的差別在哪裡?

是的,帶各位走過這一屆的金音活動後,也藉此簡單做出金音與金曲的差異區分。

在台灣,金曲獎(GMA)自1990年成立至今已有32年,成了大中華地區樂迷們每年矚目的盛事。相較之下,剛步入第12屆的金音創作獎(GIMA)年輕了整整20歲。

Photo Credit:金音創作獎

不過仔細一看,兩個獎項的英文縮寫,分別是GMA和GIMA。那個「I」實際上代表者Indie(獨立)。這也意味了金音對作品獨立性的重視,不同於金曲獎的要求,金音的報名作品規定70%的必須是報名者本人的創作。

然而從近幾年的入圍名單來看,金曲和金音確實出現了部分的重疊現象,自然也引起大眾的困惑和討論。

這個現象除了可以歸因於獨立音樂人(樂團)的實力崛起、其實也同時彰顯了兩個獎項在評審的多元於開放。惟兩者依然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特色,以金音而言,亞洲音樂大賞和「現場演出獎」便是突出的代表之一。

另外,LINION先前錯失了金曲獎的入圍,卻依然在金音奪下「最佳節奏藍調專輯獎」,這也直接反映了兩者之間的不同。

Photo Credit:Tom Phan

到今天為止,「有了金曲獎,為什麼還要有金音創作獎?」的聲音依然盪存,也相信還會繼續存在。不過它的答案,或許已藏在LINION這次的得獎感言中。

然而,就像世界上的許多事情一樣,永遠不會是所有人都知道答案。而這也是為什麼這篇文章會存在,只希望可以藉此讓更多人認識金音創作獎。